蔚建科技梁衍学:建筑机器人的灵魂在于工艺的参数化表达
“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探索智能建造新模式”技术交流会召开
8月9日,为助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助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建工集团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联合承办,上海面向典型建筑应用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超高层建筑智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建造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分会场暨“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探索智能建造新模式”技术交流会召开。
聚焦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培养卓越工程师,助力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顾兵,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晓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部、学术部部长陈骏等领导出席会议。线上线下300余名科技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交流会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毅敏主持。
上海蔚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衍学博士作了题为《数字化建造的主要逻辑和关键技术》的报告;报告中带来很多思考:制造+建造作为建筑行业的主战场,如何利用数字化进行产业升级、如何利用相关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哪些点进行数字化改造等等。
成熟的建筑机器人产品少是因为缺少明确的工艺参数
上海蔚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衍学博士在主题为“数字化建造的主要逻辑和关键技术”的报告中认为,建筑行业的人工费不菲,机器人其实早就应该出现了,但至今少有成熟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业界尚不能制定明确的质量要求,并且用合适的参数表达将这些质量要求转化为工艺要求,只能靠建筑工人一次次人工返工去完善工作。做建筑机器人比做工业机器人要难得多,正是由于建筑工艺本身没有现成、明确的参数。比如给墙抹灰,用机器人的话,不可能一两次抹不好就把墙拆了重抹,它要保证的就是一次成功。因此,只有当水、泥、沙等材料的配比,以及压力、速度等参数都得到了准确的表达,人们才能去“教”一个抹墙机器人该如何工作。在此基础上,机器人才能稳定地输出。就这点而言,机器人的灵魂并不在于机器本体,而在于工艺的表达,而这至今掌握在建筑从业者手中。眼下数字化和信息化两个概念存在混淆,这是数字化在建筑业尚未能真正发展起来的一个原因。
以"自从有了焊接机器人,焊接大赛就少了很多"为例,梁衍学指出,这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基础逻辑已经被颠覆,人工焊接已经没有太多存在的必要了。他强调:“真正的数字化是要颠覆一个行业的起点,并不只是去向管理要效率的过程。”
同时他也指出,对于建筑企业,管理问题、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管理逻辑、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之间,彼此是有界限的,不能随便乱界定。把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逼成科学问题,会把问题复杂化、变得非常难以解决。因为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科研,往往更适合高校、研究所去开展。但在企业内部,所谓的“科学难题”,其实往往是由管理不当引发的。
对于当前较热门的人形机器人,梁衍学表示,人形机器人在机器人圈内的影响并没有在社会上那么大。因为比起机械硬件脚的能力,机器人行业内部普遍都更重视手的形态变化和能力突破可能带来的价值增值。在他看来,AI的本质是通过大数据去尝试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它和用一种方法反复解同一个问题的自动化控制不同。AI的长处不是实现确定性控制,而是在多节空间里快速寻找解的过程。人形机器人如果用几十个关节去做像拧螺丝这种最多“X”“Y”“Z”加“旋转”4个轴、几个参数就能确定的简单工作,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如何让建筑机器人更好地为工程建设赋能
据悉,会上另外4位报告人也围绕在建筑机器人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主题,与业界探讨了如何让建筑机器人更好地为工程建设赋能。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余芳强作题为《数智赋能建筑全生命期的实践与展望》的报告;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工程公司设备研发工作室主任滕延锋作题为《地下连续墙钢筋笼智能焊接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报告;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工程装备研究所所长吴联定作题为《箱涵自动台车模架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的报告;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新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波作题为《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研发及实践》的报告。